国际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新

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业绩较好的公司,并有助于经济增长

Leuphana大学,Lüneburg和德国IZA

单页 全文

电梯游说

有证据表明,业绩较好的公司倾向于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上活跃的公司规模更大,生产效率更高,支付的工资也比同行业的其他公司更高。参与国际活动对业绩的积极影响尤其体现在来自欠发达经济体的公司与来自较发达经济体的合作伙伴进行互动的情况下。因此,降低国际劳动分工的壁垒应该成为任何促进增长政策的一部分。

出口并不会让公司付出更多

重要发现

优点

业绩较好的公司从事对外贸易和离岸活动。

出口的积极影响经常出现在从欠发达经济体向较发达经济体出口的年轻企业中。

出口商向同类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资。

国际贸易与企业生存呈正相关。

总体而言,外包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不大。

缺点

低技能工人感受到来自国际外包的压力。

由于缺乏严格可比性的国际研究,经验图景仍然不完整。

作者的主要信息

贸易自由化往往有利于业绩较好的公司,因此有助于经济增长。在较不发达经济体的企业中,积极与较发达国家的国际伙伴合作的积极影响往往尤其明显。因此,促增长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减少国际分工的障碍。这一点与欠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尤其相关。

动机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从事国际市场的企业比只活跃在本国市场的可比企业规模更大,生产率更高。此外,国际化的公司会给类似的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

旨在促进创造更具竞争力和薪酬更高的工作岗位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对更好的企业业绩和国际活动之间的联系感兴趣。例如,他们应该考虑绩效较好的企业是否自行选择参与这些活动,以及国际活动是否有助于通过学习国际化经验来提高企业绩效。

本文总结并讨论了关于这些问题的主要实证发现,重点关注四种类型的国际活动(出口、进口、离岸和导致外资企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企业绩效的四个与劳动力相关的维度(就业、生产率、工资和生存)。

正反两面的讨论

生产率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

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1995年,美国企业层面的综合数据首次被用于系统地记录出口商与只在国内市场销售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差异[2].这开启了一个以出口和生产率之间关系为中心主题的文献,生产率是企业绩效的一个维度,对竞争力、生存和增长至关重要。

在同样的狭义行业中,规模相同的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更高。使用来自世界各国的公司级数据的实证研究调查了这种相关性的因果关系方向,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 生产能力更强的企业会自主选择参与出口活动吗?如果有的话,是因为在国外销售商品的额外成本吗?这些额外的成本——包括运输、分销、营销、雇佣具有管理国外网络技能的人员,以及修改现有国内产品以适应国外消费的生产成本——可能会设立一个不太成功的公司无法克服的进入壁垒[3]

  • 企业的行为是否具有前瞻性,即明天出口的愿望会导致企业改善今天的业绩,从而在国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 出口是否有助于企业通过从国际买家和竞争对手那里获得的知识来提高自身?

  • 出口提高业绩是因为参与国际市场的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必须比那些只在国内销售产品的企业更快地改进吗?

2007年的一项研究总结了1995年至2006年间发表的54项实证研究的结果,这些研究使用了来自34个国家的公司层面的数据来调查出口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4].这些国家包括高度工业化国家、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转型经济体和最不发达国家。这一范围广泛的国家的证据是非常一致和明确的。关于进入前差异的研究结果通常显示了支持自我选择假设的证据:最终成为出口商的企业往往比那些在进入出口市场前几年从未涉足国内市场的企业更具生产力。在进入出口市场之前,这些国家的生产率增长率也往往较高。这传达的信息很明确:好的公司会走出国门。

关于“通过输出学习”假说的证据则比较复杂。仅在某些研究中,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进入后的业绩差异表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更快。出口不一定能改善企业[3]

关于这个话题有几百个研究,一个总结可以写满一本书[3].2010年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支持自我选择假说的研究在数量上超过了支持出口学习假说的研究,这含蓄地为生产率和增长对贸易的积极影响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而不是贸易对生产率和增长的积极影响[5]

然而,另一项研究调查了170多项关于出口学习假说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出口对生产率的积极影响通常存在于欠发达经济体的年轻公司、与技术前沿有一定距离的公司、密集出口的公司以及向更发达市场出口的公司[6].出口可以提高一些公司的生产率。

对进口企业的影响

虽然出口的原因和后果及其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是有关国际活跃企业的文献中突出的主题,但进口很少被探讨。一篇摘要讨论了生产力对进口的积极影响(这与生产率更高的企业进入进口市场的自我选择相一致)和进口对生产力的积极影响(“从进口中学习”)的论点。[3].该研究指出,使用外国中间产品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但由于进口的固定成本,只有天生生产率高的企业才会进口中间产品。进口与固定成本有关,因为在签订进口协议之前,要经过寻找外国供应商、货物检查、谈判、合同制定和类似费用的过程。此外,进口商必须学习和熟悉海关程序,这是进口的另一个沉没成本。

关于通过进口学习的假设,这一观点的支持者强烈支持进口对生产率的因果效应,因为进口使企业能够利用全球专业化,并利用知识和技术前沿的投入[3].支持者指出,对国际技术扩散的研究表明,进口是知识和技术转让的重要载体。

进口中间产品还可使公司将资源集中在其具有特殊优势的活动上并使其专门化。进口商可以通过使用更高质量的外国投入品或提取进口中间体和资本货物中的技术来提高生产率。此外,一些研究提出了品种效应,即更广泛的可用中间体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提出了质量效应,即进口中间体的质量可能比本地中间体的质量更好[3]

如果进口提高了生产率,这可能会导致企业自我选择进入出口市场,并提高它们在这些市场上的成功程度,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双向贸易商(出口商和进口商)是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因此,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生产率和进口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3]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可以获得包括公司一级进口信息的新数据集,一种新的文献正在出现,其重点是生产力和进口之间的联系。许多基于广泛国家数据的实证研究记录了出口商、进口商和双向贸易商以及仅在国内市场上买卖的公司的份额,并考察了这四种类型公司之间的差异。这些研究的重点是生产力的差异及其与国际贸易参与程度的不同之间的关系[3]

撇开细节不谈,从这篇文献中出现的大图可以概述如下[3]

  • 进口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进口企业与不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显著。

  • 出口企业也是如此。

  • 通常,双向贸易商是生产效率最高的公司集团,其次是进口商和出口商,而只在本国市场经营的公司排在最后。

  • 大多数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都有证据表明,生产率更高的企业会自我选择出口。

  • 关于通过输入来学习的证据仍然非常有限和不确定。

出口商和工资

转向工资——从劳动力的角度来看,另一个重要的绩效维度——最近文献中记录的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是,出口商倾向于提供更高的工资和福利[2].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人均资本、工厂规模、是否为多家工厂、行业、年份、工厂年龄和地区等因素后,出口商在所有类别的工资和福利方面都存在统计上显著的工资溢价。2007年的一项研究总结了1995年至2005年间发表的21项研究,涉及22个国家,从高度发达经济体到新兴经济体,再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最不发达经济体[7].关于出口商提供的工资溢价的结果与早期研究的结果大体一致[2][3]

本文没有涉及的一个问题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出口商支付的工资溢价是否实际上表明出口企业支付的工资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就可比工作场所的可比工人而言)。由于所有这些实证研究都使用工厂或公司层面的平均数据,因此无法考虑可能影响其生产率(因此也无法考虑其工资)的工人的个人特征,而且可能需要补偿工资差异的工作场所的某些特征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代表[3].许多实证研究已经测试了这些工资溢价的存在,当员工和工作场所的个人可观察和不可观察的特征被控制,以使用关联的雇主-雇员面板数据集[7]

这些基于雇主-雇员关联数据的“第二代”贸易和工资研究的数量仍然很少(覆盖的国家数量更少),一些研究只使用横断面数据,不允许控制未观察到的企业或工人异质性(进一步回顾见[3]).因此,一个可以有信心接受的大格局仍然没有出现。

然而,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当考虑到工人的个人特征(无论是观察到的还是未观察到的)时,出口商支付的工资溢价比使用基于公司平均信息的经验证据的研究要小得多。事实上,在一些基于雇主-雇员关联数据的研究中,没有发现出口本身带来的工资溢价。这表明,在调查出口商工资溢价的存在和大小时,关联的雇主-雇员面板数据比不受控的数据更合适[3]

出口商,进口商,企业生存

本文所讨论的企业绩效的第三个维度是它们的生存能力。有什么理由认为国际贸易活动和企业生存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联系将朝着哪个方向发挥作用?

通过将销售分散到不同商业周期条件下的不同市场或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出口有助于企业的多元化风险[3].例如,当国内市场需求萎缩,公司被迫倒闭时,出口可能提供一个机会,以国外销售取代国内销售。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口国也比非进口国更有可能生存下来。进口的中间投入品或资本货物可能比在国内市场上购买的投入品更便宜或在技术上更先进。

此外,有经验证据表明,进口与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既出口又进口的公司有望从这两种形式的国际贸易的积极生存效应中受益[3]

少数实证研究考察了国际贸易活动在塑造企业生存机会中的作用,发现即使在控制了与出口和生存都呈正相关的企业特征(如规模、年龄和生产率)后,出口商的生存机会估计也更高。[3].由于基于多个国家数据的实证研究很少,目前还没有关于进口和双向贸易如何与企业生存相关的清晰图景。

出口、进口和企业盈利能力

企业绩效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企业盈利能力。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的利润率与利润之间的联系是一个研究不足的领域。这令人惊讶,因为利润最大化可以被视为企业的中心目标。然而,关于贸易和利润的研究数量仍然很少,所涵盖的国家数量更少。一项对来自六项研究的五个国家的证据的调查显示,这些研究的结果差异很大——从正面到负面的出口商和非出口商之间的盈利能力差异;从利润或多或少的企业自我选择的证据到完全没有自我选择的证据;出口对利润的影响由无正向转变为正向[8]

至于广泛的贸易差额(与之进行贸易的国家数量、贸易的商品数量)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联系,经验证据就更少了。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联系的迹象是雄心勃勃的。一方面,出口每增加一个国家,进口每增加一个国家,以及国际贸易每增加一种商品,都会带来额外的成本(通常是固定成本)。另一方面,公司自愿参与的每一项国际额外交易(至少是潜在的)都是有利可图的。而且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只有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才会自我选择进入更多的外国市场,因为只有这些更好的企业才能弥补这些额外的贸易利润所造成的额外成本。额外的国际市场带来的额外成本是否会吞噬掉任何额外利润和任何生产力优势,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有经验证据表明,企业活跃的外国市场(市场被定义为一种交易商品和与之交易的国家的结合)的数量与其德国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联系[9].因此,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国外市场的数量既不呈正相关,也不负相关。在更多的海外市场活跃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往往会被额外的收益所抵消。根据这项研究,活跃在许多国外市场并不值得[9].但请注意,这一证据相当有限,因为它仅基于一个国家的结果。

在母国的海外和就业

离岸外包——定义为将以前由国内公司从事的业务转移到国外的公司——是当今的流行语之一。大多数时候,离岸外包都带有负面含义,意味着当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时,工作岗位在母国就会流失。

但离岸外包并不一定会对国内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当由某种劳动力完成的某些任务可以更容易地转移到海外时,受益最大的公司是那些密集使用这种劳动力的公司。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将会提高,相对于严重依赖其他类型劳动力的公司,它们会产生扩张的动力。这些公司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将落在当地工人身上,他们从事的工作不容易被转移到国外。

因此,在离岸公司一级,如果其生产竞争力提高和生产率提高,就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宏观层面上,扩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和产品专业化也应促进增长。

此外,被归因于离岸的不利就业影响是否总是由离岸本身造成的,这是值得怀疑的。通常情况下,转移的生产在母国不再有利可图,即使公司不从事离岸业务,员工也会失去工作。

大多数关于外包后果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市场问题上——就业的水平和技能构成,以及工资的水平和结构,这些都已在几项调查中涵盖[10][11].虽然一些研究已经确定了外包对就业的轻微负面影响,但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共识,即这种影响要么大致是中性的,要么是就业的小幅净增加。同样,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外包对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影响是适度的[11].然而,低技能工人尤其感受到来自国际外包的压力。

外资所有权的影响

跨国企业——在一个以上国家拥有公司的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企业绩效的差异,特别是在劳动相关维度的企业绩效外资公司国内控制的公司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

早期研究的证据和首次微观计量经济学跨国分析外资所有权对工资、就业和工人流动率的影响的结果,已使用企业层面和工人-企业之间的关联数据进行了总结[12].采用标准化方法在三个发达国家(德国、葡萄牙和英国)和两个新兴市场经济体(巴西和印度尼西亚)调查了外国公司收购国内公司的影响。分析发现了积极的工资效应,在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大。对每个国家来说,对工资影响最大的是工人从国内公司跳槽到外资公司。调查结果显示,外资收购后的就业增长主要集中在高技能岗位。没有证据表明工作不安全感增加,离职率(每月失去工作或辞职的工人的百分比)在接管后略有下降。

对于所有利益相关者来说,公司业绩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它的生存。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外资所有权与企业倒闭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一方面,外资企业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从而提高效率,降低失败的风险。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在东道国的经济中扎根较少,如果当地经济恶化,它们的活动可以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与国有企业相比,这应该会增加倒闭的可能性。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些微观计量经济学研究使用了外资企业和内资控制企业的企业层面数据来调查外资所有权与企业生存之间的关系。一项研究总结了26项主要针对特定国家的研究,这些研究使用了来自17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其中两项研究使用了全球分支机构的数据[13]

从这些研究中得出的大图景可以总结如下。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研究发现,在比利时、德国、印度尼西亚、爱尔兰和西班牙,外国分支机构比国内分支机构更有可能退出,但在加拿大、意大利、台湾和美国,退出的可能性较小。在日本、土耳其和英国,由于外国所有权而导致的关闭率没有显著差异。毫不奇怪,其他影响企业生存的因素,如规模和生产率,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局限性和差距

尽管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企业的国际活动(出口、进口、离岸和外国直接投资)与其绩效的劳动相关维度(就业、生产率、工资和生存)之间的联系已经有了经验证据,但情况仍然不完整。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首先,关于所讨论的某些联系(例如出口和工资)的可靠经验证据仅适用于少数国家,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国家缺乏企业和员工层面的适当纵向微观数据。其次,在定性评估(“在所有这些国家中,这种联系都是积极的,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之外,对不同国家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的任何尝试都在不同的抽样框架和国别研究之间的变量定义以及估计的实证模型的差异面前动摇。

因此,对效应大小的相似性和差异进行定量评估,并对跨国差异的原因进行调查,几乎是不可能的。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在协调一致的实证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填补这一空白,这些项目使用了许多国家严格可比较的数据和实证模型。

摘要和政策建议

尽管研究中存在差距,但关于在国际上运营的公司与公司绩效的劳动力相关维度之间的联系的证据可以总结如下:(i)国际活跃的公司被发现,平均而言,是“更好”的公司——它们雇佣了更多的劳动力,生产效率更高——比那些来自同一狭义行业、只服务于国内市场的同行。(ii)在国际上活跃的公司向具有可比可观察和未观察特征的雇员支付较高的工资。这些业绩上的差异甚至在一个公司变得国际活跃之前就趋于明显;有压倒性的证据表明,在随后进入国际市场的公司中,这种特征(被称为“自我选择”)。

国际活动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因果效应的经验证据远没有那么明确。然而,来自较不发达经济体的公司积极与来自较发达国家的国际伙伴合作,往往会产生积极影响。

由于文献的局限性和空白,现在就认为所有这些发现都是可靠的还为时过早。然而,积累的证据似乎至少证明以下政策建议是正确的:贸易自由化往往有利于业绩较好的公司,因此有助于经济增长。降低国际劳动分工的壁垒应该成为任何促进增长政策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欠发达经济体,尽管所有经济体都将受益于此类政策。

致谢

作者感谢两位匿名的推荐人和IZA劳动世界的编辑为早期的草稿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建议。文章的第2版增加了关于出口、进口和企业盈利能力的新部分,并增加了新的“主要参考文献”。[8][9]

相互竞争的利益

IZA劳动世界项目致力于IZA行为准则.作者声明他遵守了守则中列出的原则。

©Joachim Wagner

证据地图

国际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完整的引用

完整的引用

数据源(年代)

数据类型(年代)

方法(年代)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