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社交活动能提高学习成绩吗?

学生分班使利用同伴效应优化教育结果的政策复杂化

苏塞克斯大学,英国

单页 全文

电梯游说

社会交往在改变个人行为方面的作用是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在教育方面,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优秀”的同龄人可能会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职业选择或以后的就业市场结果。事实上,有证据表明,良好的同龄人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很重要,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大学阶段。改变能力群体构成的干预措施,既能改善学生的教育结果,又不会加剧不平等,因此为教育政策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基础。

对同伴效应的规模缺乏共识

重要发现

优点

同伴效应对所有教育水平的学生的学业成就都很重要。

有证据表明,同龄人对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同伴效应是多种多样的:有证据表明,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放在同一个教室里最能受益。

女生在课堂上的比例越高,男生和女生的学习成绩就越好。

缺点

经济学家对同伴效应的大小和形状(即线性或非线性)仍存在分歧。

将同伴效应与其他影响学生成就的因素(如家庭背景、教师素质或其他制度因素)分离开来是一项挑战。

关于同伴效应起作用的机制,我们知之甚少。

考虑到同伴效应的异质性,很难设计一个单一的最优政策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作者的主要信息

教育中的同伴效应关系到学生的成就,因此也关系到他们以后生活的成功。然而,经济学家仍然对这些影响的规模和形式存在分歧,而且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它们可能通过何种渠道发挥作用。一些研究的对比性质突出了对这些关键领域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尽管如此,通过干预学生群体构成,改善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结果,可能会提供政策选择,既可以提高福利,又可以减少不平等。

动机

人们常常根据学生的背景来评判教育机构,而不是他们的教学质量。许多人认为,学生之间的社会互动,现在通常被称为“同伴效应”,一定会对学生的个人成就产生重要影响。同伴效应的问题和以往一样重要,特别是考虑到许多国家现行的教育政策,这些政策往往有利于学生及其家庭扩大择校范围。这种选择的自由可能会影响在不同学校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分类的方式,这反过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整体成绩。

了解同伴效应的普遍程度也很重要,因为它可能产生相关的“社会乘数”效应,即在单个学生身上测试时似乎有益的教育干预措施,在整个人群中推广时可能会更有效。在这些论点的推动下,在过去的十年里,涌现出了丰富的经济学文献,试图理解“同伴效应”的后果。在此期间,数百篇论文以实证的方式研究了课堂上的同龄人在决定学生的教育、社会以及最近的劳动力市场结果方面的重要性。这篇文献的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确定课堂上的社会互动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影响,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焦点。

将同龄人的重要性与影响学生成绩的其他因素分离开来,已被证明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是因为同伴群体是内生形成的,也就是说个体一般会选择自己的群体,所以同伴特征和未观察到的个体特征很可能通过排序相互关联。人们对教室、学校/大学和社区进行分类的方式,使得人们很难将自我选择效应与因果同伴效应区分开来。然而,为了提供准确而有意义的政策建议,确定同龄人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因果影响是很重要的。有了管理数据的支持,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尝试创新的方法来衡量同龄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因果关系。

讨论利弊

一个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他或她的同学在学校或大学的成就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然而,这并没有说明这种相关性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同伴效应;有多少是由于进入这些群体的自我选择,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一些未观察到的群体特征;有多少是由于所谓的“反思问题”,当学生和同龄人的成绩同时被确定时,就会出现这个问题。有大量的研究试图将同伴效应与其他影响学生成绩的混杂因素区分开来。为此,经济学家试图找到同辈相互外部性分配的环境。

来自队列变异的证据

从小学到中学过渡的证据

由于缺乏改变学校同龄人比例的实验性尝试,经济学家们试图利用同龄人组成中的随机变异来源,并使用管理数据来估计同龄人的因果影响。在许多国家,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进入新的中学。这常常迫使学生在进入中学后重新将自己归入新的同龄人群体,因此他们的群体构成可能会发生重要的变化。此外,这种混合可能因队列而异。英国的一项研究利用这种学生组合作为同龄人群体质量差异的来源[2].作者孤立了新中学同学对每个学生自己中学成绩的影响。他们以新中学同龄人的平均小学成绩来衡量同龄人的素质。考虑到进入中学的分类和选择,以及控制影响做出类似学校选择的学生的不可观察的学生特征、学校特定和学校选择特定的不可观察因素,作者发现中学开始时(11岁)的同伴质量对学生14岁的成就有显著影响。然而,这些平均影响的量级很小,结果显示,在学生人口统计类型,如性别、免费用餐权利、种族或能力群体之间没有异质性。这一发现表明,同伴群体在提高学业成绩方面收效甚微,这表明同伴效应在放大教育干预效果方面的作用相当有限。

基于可观察到的先前考试成绩的学校作业证据

同伴效应在不同国家可能不同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教育制度结构不同。例如,在中国,学生根据他们的入学考试成绩被分配到中学。一项研究利用这一特征评估了江苏省中学的同伴效应[3].作者发现了同伴效应存在的有力证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学生能从成绩更好的同学中受益。然而,与英国的研究不同,中国的研究表明,同伴能力的异质性降低了成就的收获:与能力较低的学生相比,能力较高的学生从同龄人中获益最多,从同龄人质量的差异更小中获益最多。这表明,如果根据学生的能力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学校,就会有赢家和输家。

学校种族隔离项目的证据

获得可靠的能力溢出指标至关重要,因为教育政策往往涉及根据能力指标在学校间重新分配学生。其中一个例子是美国大都会教育机会委员会(METCO),它是一个废除种族隔离的项目,将少数族裔(主要是黑人和西班牙裔)的小学生分配到更富裕的学校,主要是白人,郊区的学校。该计划的一个关键方面是,METCO学生的测试分数明显低于接收学校的平均水平。这对接收学校的同伴群体构成有效地起到了外源性冲击的作用,它可以提供不受自我选择污染的同伴影响的估计。美国的一项研究利用了这一点,通过检验波士顿地区的METCO项目来估计小学教育中同伴效应的影响[4].作者调查了增加少数民族(低成就)学生的比例是否对接收学校在职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影响。他们发现几乎没有证据表明METCO少数民族学生影响了他们的非METCO同学,结论是,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上的比例对大多数学生没有不利影响。此外,他们没有发现对少数民族学生本身有任何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这些学生的任何负面影响都是短暂的。这一发现对同伴效应的重要性提出了质疑。

来自性别同伴效应的证据

人们普遍认为,性别群体之间的社会互动在学业成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性别同伴效应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2011年的一项研究使用了以色列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数据来估计性别构成对学生成绩的影响[5].研究结果表明,课堂中女生比例的增加会显著改善男孩和女孩的认知能力。来自美国的另一项研究也依赖于同龄人性别构成的随机变化来估计德克萨斯州小学的同龄人影响[6].研究还发现,女孩的比例越高,男孩和女孩的学业成绩就越好。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增加女生在课堂上的比例可以提高整体学业成绩。经济学家之间的这种广泛共识表明,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性别混合干预是有潜力的。

来自高等教育和军队实验的证据

最近的其他研究利用实验对同伴效应进行了因果估计,从而为同伴效应的存在和程度提供了更令人信服的证据。尽管这类研究在义务教育环境中非常罕见,但在义务教育后的环境中却更为常见。荷兰的一项研究使用了一所大学随机实验的数据,来估计经济学本科生研讨班/辅导班小组的能力组成对同伴的影响[7].作者设计了一个分配程序,以实现一个大的和外生变异的能力组成的小组,从而使他们能够因果估计同伴效应对学生表现的影响。总的来说,他们发现学生们能从与能力更强的同龄人的分组中受益;特别是,这对能力分布中较低的三分之二的学生的成绩有很大的积极影响。这类学生的辍学率也有所下降。此外,研究发现高能力学生不受其群体能力构成的影响。这一发现表明,能力分组可能是有益的,即使是在同质的学生群体中,就像在大学环境中通常的情况一样。

最近的另一项实验利用美国空军学院一年级学生的数据来研究同龄人是否会影响教育结果[8].本研究利用随机分配学生进入同伴组(军事中队),以隔离同伴效应对学生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同伴对学生的表现有积极的影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学习最能受益。美国早期的研究利用大学环境来考察室友或室友的关系,学生被宿舍办公室随机分配,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关于同伴效应起作用的机制我们知道什么?

理解同伴效应提高教育成就的机制对于制定政策很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关于如何最好地提高总体学习的信息。然而,对同伴效应机制的研究相当有限,主要是由于缺乏数据[1][9].上述研究审查了以色列学校中性别同伴效应的重要性,还利用了一项教师调查,以了解课堂中女生比例较高能够提高学生成绩的机制[5].研究发现了产生这种效应的两个潜在途径。第一种机制通过课堂性别构成的变化而起作用,而第二种机制通过学生行为的变化而起作用。作者表明,女生在课堂中所占比例越高,学习环境就越好,课堂上的干扰和暴力水平就越低,师生关系也就越好[5]

最近的另一项研究在荷兰的一所大学中,将学生随机分配到班级或辅导班组,研究了同伴效应[10].作者发现,同伴平均素质对学生成绩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机制是导师团与同学互动的变化。这表明,通过重组同伴群体获得福利是可能的,因为它们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率。本研究还显示,教师行为或学生努力的调整并不是重要的机制。

可能还有其他机制通过同伴效应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例如,对等点可能具有破坏性,因此具有负面影响。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英国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在小学,流动的学生(那些经历过一次或多次学校变化的学生)会影响不流动学生的学业成绩[11].最近的一些研究将学生的能力排名与其在校其他同学的能力排名与他们以后的教育成果联系起来。例如,最近一项使用美国数据的研究调查了一个学生在他/她的高中队列中的序号排名(是最好的,次最好的,等等)是否会影响他/她在高中的成功,以及上大学的决定。研究发现,这样一个有序的排名对大学选择和大学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表明,如果两个能力相同的学生在各自的高中队列中排名不同,那么排名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完成学业,进入大学,而排名较低的学生(尽管能力相同)在人力资本方面投资不足。根据这项研究,一些潜在的渠道是对未来职业的更高期望、更强的动机水平、更高的感知智商和来自教师的更多支持,这些反过来可以带来更好的未来结果[12]

这些发现很有趣,因为它们揭示了同伴效应发挥作用的潜在渠道。它们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信息,告诉他们如何通过关注排名较低的学生来解决教育效率低下的问题,并找到减少学生流失率或弥补这些事件的负面影响的方法。然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同伴效应的政策含义

教育中的同伴效应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告诉决策者如何设计学生作业干预措施,以改善教育结果。虽然有大量的研究试图对同伴质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进行因果估计,但经济学文献对同伴效应的规模和形状仍没有定论,而且它很少阐明同伴效应的工作机制。尽管经济学家们对同伴效应的存在有广泛的共识,但研究结果仍然表明,在一系列教育结果中,同伴效应既有强的,也有弱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定义同伴群体的困难,将同伴群体的因果效应从其他影响中分离出来的挑战,以及缺乏适当的数据,使得难以提取一致的政策含义。

获得能力溢出效应的可靠指标至关重要,因为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都涉及到根据能力在各机构间重新分配学生(例如,美国的特许学校和种族隔离制度,英国的学校学院,以及德国和法国的能力跟踪)。按能力分组学生可能导致更高的分门别类,并可能使成绩较差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学生往往来自低收入家庭。这可能会加剧不平等。在这种情况下,理解同伴效应的异质性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如上所述,大多数文献都认为,尽管同伴质量很重要,但对每个人的影响并不相同。一些研究发现,能力分布在底部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受到更高能力同龄人的影响,而高能力学生可能更受益于与其他高能力学生安置在一起。其他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对同伴效应的异质性缺乏共识,以及对其工作机制和群体内社会互动的复杂性缺乏了解,使得设计一个单一的最优策略极具挑战性。这一点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得到了证明,该研究设计了一项实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最低的学生的表现[8].然而,尽管有这样的意图,实验产生了非常不同的结果:能力最低的学生的表现实际上下降了。研究人员观察到,能力较低的学生避开了本应与他们互动的高能力同龄人,相反,他们形成了更同质的亚群体。这一意外发现表明,依靠政策干预来操纵同伴效应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困难的。因此,在试图设计提高福利的教育政策干预措施之前,需要更好地了解群体内部社会互动的复杂性和内在模式。

限制和差距

尽管近年来关于同伴效应的文献激增,但对于小学、中学和中学后教育中的同伴效应的规模和形态仍存在分歧。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同伴素质对学生表现的因果影响,特别是在小学和中学环境中。在这方面,基于实验的额外证据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有希望的途径。

此外,我们对同伴效应起作用的渠道所知不多。随着更好的数据可用,随着研究人员更多地了解社会互动的内生模式及其工作机制,这一领域将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结及政策建议

社会交往在改变个人行为方面的作用是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如果被安排在一个有高能力同龄人的教室或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职业选择或未来的劳动力市场结果有影响,那么政策制定者应该支持通过提高整体学习能力来影响群体构成的教育干预。然而,相关文献尚无定论。尽管经济学家们对同龄人的重要性达成了普遍共识,但对于教育环境中社会互动的规模和形式仍存在分歧。一些研究表明,低能力的学生和高能力的学生在一起会受益,而高能力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和低能力的学生在一起而损失。然而,其他研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一些研究表明,将学生分班(即将学生分到能力相同的学校或教室)可能更有益,而另一些研究则倾向于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混合在一起。然而,流媒体可能不受社会欢迎,尤其是如果它加剧了不平等。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对同伴效应的异质性进行更多的研究,这种异质性的存在使得很难确定单一的最优政策干预。

尽管在过去的十年中已经对同伴效应有了很大的了解,但这些知识仍然不足以设计和实施可靠地提高学生成绩的政策。随着更好的数据可用,研究人员可能会更好地从因果关系上识别同伴效应,以及同伴效应被调节的机制。这将允许设计干预措施,改善学生的教育结果,而不加剧不平等。

致谢

作者感谢两位匿名推荐人和IZA劳工世界编辑对早期草稿提出的许多有益建议。

相互竞争的利益

IZA世界劳工项目致力于IZA研究诚信指导原则.作者宣称遵守了这些原则。

©Shqiponja Telhaj

证据地图

课堂上的社交活动能提高学习成绩吗?

完整的引用

完整的引用

数据源(年代)

数据类型(年代)

方法(年代)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