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

IZA DP第2292号:工作中的同伴

《经济评论》,2009,(1),112-145

我们调查了一个工人的生产力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在一个群体生产过程中作为她的同事的生产力的函数而变化的。从理论上讲,引入高生产率工人会因为搭便车而降低在职工人的工作量;也可能因为社会规范、社会压力或学习导致的同伴效应而增加在职员工的努力。使用扫描仪级别的数据,我们测量一个大型杂货连锁店的检查人员的高频率、工人级别的生产力。由于公司的调度政策,人员在一天内变化的时间是不系统的,我们在数据中找到了一致的支持。我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高生产率人才的引入会产生积极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同事的平均永久生产力每提高10%,员工的努力就会增加1.7%。这种同伴效应大部分源于低生产率工人从高生产率工人的存在中受益。因此,在一个给定班次中,工人的最佳组合是使技能多样性最大化的组合。为了解释产生同伴效应的机制,我们考察了努力是否取决于工人由于空间安排而相互监督的能力,以及努力是否受到工人以前在一起工作的时间的影响。 We find that a given worker’s effort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and speed of workers who face him, but not the presence and speed of workers whom he faces (and do not face him). In addition, workers respond more to the presence of co-workers with whom they frequently overlap. These patterns indicate that these individuals are motivated by social pressure and mutual monitoring, and suggest that social preference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ducing effort, even when economic incentives are limited.

关键字

凝胶代码